缓存系统
概览¶
缓存三大问题¶
缓存雪崩¶
缓存雪崩是指缓存中数据大批量到过期时间,而查询数据量巨大,引起数据库压力过大甚至down机。和缓存击穿不同的是, 缓存击穿指并发查同一条数据,缓存雪崩是不同数据都过期了,很多数据都查不到从而查数据库。
解决办法:
- 缓存过期时间设置成随机
- 热点数据考虑永不过期(定时刷新)
- 使用分布式缓存,防止单点故障缓存全部丢失
缓存穿透¶
缓存穿透是指缓存和数据库中都没有的数据,而用户不断发起请求,如发起为id为“-1”的数据或id为特别大不存在的数据。这时的用户很可能是攻击者,攻击会导致数据库压力过大。
解决办法:
- 空对象
- 布隆过滤器
缓存击穿¶
缓存击穿是指缓存中没有但数据库中有的数据(一般是缓存时间到期),这时由于并发用户特别多,同时读缓存没读到数据,又同时去数据库去取数据,引起数据库压力瞬间增大,造成过大压力
解决办法:
- 热点数据永不过期(后台进程定时刷新)
- 加互斥锁
缓存淘汰策略¶
-
先进先出策略 FIFO(First In,First Out)
如果一个数据最先进入缓存中,则应该最早淘汰掉
-
最近最少使用策略 LRU(Least Recently Used)
如果数据最近被访问过,那么将来被访问的几率也更高。对于循环出现的数据,缓存命中不高。实际实现时候一般可采用双向链表,将最近访问过得缓存key放在链表首部,删除尾部的缓存key,再加上hash表来记录key-value,实现快速访问缓存
-
最少使用策略 LFU(Least Frequently Used)
如果一个数据在最近一段时间内使用次数很少,那么在将来一段时间内被使用的可能性也很小。对于交替出现的数据,缓存命中不高
基于链表实现 LRU 缓存淘汰算法¶
维护一个有序单链表,越靠近链表尾部的结点是越早之前访问的。当有一个新的数据被访问时,我们从链表头开始顺序遍历链表。
如果此数据之前已经被缓存在链表中了,我们遍历得到这个数据对应的结点,并将其从原来的位置删除,然后再插入到链表的头部。
如果此数据没有在缓存链表中,又可以分为两种情况:
如果此时缓存未满,则将此结点直接插入到链表的头部; 如果此时缓存已满,则链表尾结点删除,将新的数据结点插入链表的头部。 现在我们来看下 m 缓存访问的时间复杂度是多少。因为不管缓存有没有满,我们都需要遍历一遍链表,所以这种基于链表的实现思路,缓存访问的时间复杂度为 O(n)。
实际上,我们可以继续优化这个实现思路,比如引入散列表(Hash table)来记录每个数据的位置,将缓存访问的时间复杂度降到 O(1)
缓存一致性¶
对于读是不存在缓存与数据库不一致的的情况。读的流程:
- 如果我们的数据在缓存里边有,那么就直接取缓存的。
- 如果缓存里没有我们想要的数据,我们会先去查询数据库,然后将数据库查出来的数据写到缓存中。
- 最后将数据返回给请求
对于数据库更新操作, 执行操作时候,两种选择:
- 先操作数据库,再操作缓存
- 先操作缓存,再操作数据库
操作缓存,两种方案选择:
- 更新缓存
- 删除缓存
一般我们都是采取删除缓存缓存策略的, 原因:
- 高并发环境下,无论是先操作数据库还是后操作数据库而言,如果加上更新缓存,那就更加容易导致数据库与缓存数据不一致问题。(删除缓存直接和简单很多)
- 如果每次更新了数据库,都要更新缓存【这里指的是频繁更新的场景,这会耗费一定的性能】,倒不如直接删除掉。等再次读取时,缓存里没有,那我到数据库找,在数据库找到再写到缓存里边 (体现懒加载)
先删缓存,再更新数据库
该方案会导致不一致的原因是。同时有一个请求A进行更新操作,另一个请求B进行查询操作。那么会出现如下情形: (1)请求A进行写操作,删除缓存 (2)请求B查询发现缓存不存在 (3)请求B去数据库查询得到旧值 (4)请求B将旧值写入缓存 (5)请求A将新值写入数据库 上述情况就会导致不一致的情形出现。而且,如果不采用给缓存设置过期时间策略,该数据永远都是脏数据。
先更新数据,再删除缓存:
如果在高并发的场景下,出现数据库与缓存数据不一致的概率特别低,也不是没有:
- 缓存刚好失效
- 线程 A 查询数据库,得一个旧值
- 线程 B 将新值写入数据库
- 线程 B 删除缓存
- 线程 A 将查到的旧值写入缓存
解决办法:
- Cache-Aside模式
什么是Cache-Aside模式?
Cache-Aside(旁路缓存)模式 是一种缓存策略,当缓存未命中时从数据库加载数据并更新缓存,以提高读取效率,同时在数据更新时同步更新缓存和数据库以保持一致性。
- binlog模式